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蒸蒸日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熱衷于中國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穿插一些中國文化,可以使大家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也時時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中。下面是唯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推薦繁榮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方法輔導。
第一,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會將出現(xiàn)的文化詞直接講解。比如我們學習"龍"這個單詞時,因為世界上本來是沒有龍的,那么可以向學生展示圖片,幫助他們了解中國人心中的龍的形象是幾種動物形象的結合體,代表中古人心中的天,此外,可以用北京故宮的龍景觀來向學生介紹龍在封建社會象征皇權,而在當今,龍則是一種吉祥物,中國人喜歡說自己是龍的傳人,以此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通過這樣的圖片和解說結合的介紹,讓老外進一步了解了龍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進而理解中國各地的龍文化和龍景觀。
第二,通過聲像、影視作品等引出文化詞。聲像和影視作品能增強學生的印象和興趣,也能更真實地展現(xiàn)中國文化,學生在聚精會神地觀看時,倘若不懂其中的文化詞,就會影響對作品的理解,此時的求知欲望是最強烈的,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在觀看前或者觀看后向他們介紹這些文化詞的意義,這種方法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看到電影里男女主人公互贈紅豆,學生倘若不了解紅豆的相思之意,就不會被電影所感動;一對青年男女感謝他們的介紹人用的是"紅娘"這個詞,這就要老師通過歷史故事來講解文化詞的出處了。
第三,通過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詩歌等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活動,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詩句,其中提到了重陽節(jié)和菊花,對于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風俗的外國老外來說,是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的。這個時候對外漢語教師可以提前告訴學生利用工具書去查詢漢語中菊花的的文化意義,在學生完成了這個作業(yè)之后,老師就可以做一下補充和修正,讓學生知道在中國文化中,菊花有很多的象征意義,如"隱士"、"傲霜"、"長壽"、"君子"、"好友"等等。在了解了這些以后,也應該讓學生了解重陽節(jié),讓他們知道重陽節(jié)就是中國農歷的九月初九這一天,在古代"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兩個"九"即重陽,象征著長壽,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古人的風俗是飲菊花酒、登高、吃重陽糕等等,這樣一解釋,前面兩句詩的意思就很明了了。
第四, 組織小型文化專題討論。這種做法是對外漢語教師設置情景,借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生活中學生通過旅游參觀等活動會對一些文化特色情景產生興趣,我們可以對此展開討論,對外漢語教師可以給出一個中心題目,如:為什么中國人喜歡數(shù)字"8"?學生會七嘴八舌地對這個問題發(fā)表見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往正確的觀點上探討,適當加以點撥。通過這個討論題目,學生可以學到諧音、陰陽數(shù)字等相關文化知識,延伸了課堂教學內容,也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對顏色詞的理解可以通過專題"中國顏色詞的文化含義"來滲透,教師可以結合以前學過的古詩來講解引導,比如"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為什么白居易穿的是青衫呢?結合白居易作詩的時代背景來說,學生更容易沉浸在文化的氛圍之中,白居易當時被貶官,唐代時地位低下的官吏穿青色的衣衫,所以有此詩句,通過這種文化背景和色彩含義的討論講解,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句的含義。
因此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除了文化課程外,應該還要組織一些文化活動,讓老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中國的文化和精髓。
唯學網(wǎng)是一個大型的教育考試培訓平臺,各種不同形式的教育資訊內容與考試信息盡在其中。要想了解更多對外漢語教學相關信息內容,如對外漢語教學輔導、對外漢語教學試題等,請隨時關注唯學網(wǎng)語言培訓欄目漢語培訓頻道,小編會第一時間為大家更新跟進最新信息。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