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出差和女老板同房2在线观看_国产91变态调教视频_狠狠干亚洲最新电影av_美女自慰在线123区

您當前位置: 唯學網 » 成人高考 » 試題專題

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基礎測試題及答案(2)

來源:唯學網•教育培訓(www.ormdc.com)  【唯學網 • 中國教育電子商務平臺】 加入收藏

參考答案:

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D 2.D 3.B 4.A 5.D 6.A 7.D 8.C 9.C 10.A 11.C 12.C

二、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13.錯誤。因為教師違法了《教育法》規(guī)定的受教育者享有的隱私權。從法律角度說,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他們的權益受法律的保護。隱私權,包括通信等,收到法律的保護。

14.正確。由于學科課程分科過細,只關注學科的邏輯體系,容易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忽視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不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學科課程的這些缺點,活動課程強調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一系列活動而實施課程。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5.(1)結果不同。德育過程的結果與社會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結果可能與社會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2)范疇不同。德育過程屬于教育活動范疇,思想品德形成過程屬于人的素質發(fā)展過程。

(3)影響因素不同。在德育過程中,學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學生受各種因素影響,包括自發(fā)的環(huán)境因素。

16.(1)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鄭和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qū)和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4)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5)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6)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

17.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1)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2)教育受其它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3)教育與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四、論述題:l5分。

18.美育能促進智力發(fā)展,擴大和加深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美育能促進學生科學世界觀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美育能促進體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美育能促進勞動教育,使學生能體驗到勞動創(chuàng)造沒的喜悅。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9.D 20.C 21.A 22.D 23.B 24.A 25.D 26.A 27.B 28.C 29.C 30.B

六、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31.錯誤。記憶的保持不是一個消極、靜止的狀態(tài),而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要對輸入的信息加工、編碼,舊經驗要對新知識主動整合,使識記材料在量與質上,都會產生變化。從保持的量和質上的分析來看,保持這種記憶環(huán)節(jié),并不是信息在腦中的被動的,簡單的印留,而是主動的、復雜的加工過程。

32.錯誤。氣質受生理影響大,性格受社會影響大。

七、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3.能力發(fā)展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

(1)能力發(fā)展的類型差異,一般能力發(fā)展的類型差異是較為明顯的,特殊能力的發(fā)展也存在類型差異。

(2)能力發(fā)展的水平差異,它主要指智力發(fā)展差異。在全人口中,智力分布呈常態(tài)分配的曲線形式,絕大多數人屬于智力正常范圍,智力超;蛑橇β浜蟮娜耸菢O少數。

(3)能力表現早晚差異,有些人在童年期就表現出某方面優(yōu)異能力,稱能力的早期表現,有些人的才能表現較晚,常被稱為“大器晚成”。但就多數人來說,中年時期則是成才或出成果的最佳年齡。

34.對世界心理學史具有重大影響的十大流派分別是:內容心理學、意動心理學、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日內瓦心理學、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35.(1)思維的過程主要包括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系統(tǒng)化、具體化。(2)思維的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

八、論述題:l5分。

36.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在多數情況下對某件事的態(tài)度,其認知成分(看法)與對行為成分的認知(行為)是一致的,因此心安理得,態(tài)度維持不變。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例如有與原來的認知及行為相反的看法,或偶爾做了一件違背初衷的事,這時人的認知就失去了協調,產生了不舒服或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它迫使認知要恢復協調。

一種辦法是改變原有的認知及與其一致的行為,即改變態(tài)度。另一種辦法是維護原先的態(tài)度,但必須加上一種辯護的理由,即要引進新的認知成分。

認知不協調理論能說明態(tài)度的改變,特別強調個人通過自我調解達到認知平衡而改變態(tài)度。認知不協調理論告訴我們,要想引起學生態(tài)度的變化,必須給他提出一些新的觀點或先引導他做出新的行為,使其產生認知不協調。在認知不協調的過程中辯護的理由越多,原有的態(tài)度越難改變。因此,在認知不協調中,要想使學生改變消極的態(tài)度,關鍵是減少為消極態(tài)度辯護的理由,駁倒這些理由,要維護積極的態(tài)度則要增加有關的辯護理由,使其立論充分。

以上為2015年成考教育理論基礎測試題及答案,希望考生都能下載下來做練習,考生若想了解更多成人高考相關信息,如成人高考輔導、成人高考試題等,請關注唯學網成人高考欄目,小編會第一時間為你更新最新相關資訊。

0% (0)
0% (10)
已有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