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區(qū)別于傳統(tǒng)美聲、民族唱法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通俗歌曲的演唱中可以運用聲伴氣技巧。一般來說,傳統(tǒng)的歌唱要求兩條聲帶在振動發(fā)聲時,盡可能地
“整體閉合”,發(fā)出堅實、響亮的聲音。而通俗唱法的聲伴氣技巧,顧名思義,就是偏偏不讓聲帶完全閉合,而讓氣流通過未完全閉合的聲帶,與聲音一同發(fā)出。簡單地說,聲伴氣技巧,就是強調聲音的漏氣狀態(tài),這就形成了氣與聲的另一種組合方式。
20世紀70年代末,李谷一為《三峽傳說》中配唱插曲《鄉(xiāng)戀》時,在聲音技巧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應該說,聲伴氣技巧在我國通俗樂壇上的運用是以《鄉(xiāng)戀》為開端拉開帷幕的,它的意義是深遠的。聲伴氣技巧打破了原有規(guī)律性演唱的束縛,強調聲音的漏氣狀
態(tài)。經常唱卡拉OK的人能發(fā)現(xiàn),話筒不僅可以逼真地反映人的聲音,它對氣流反映更加靈敏。這樣,小音量的演唱,加上氣伴聲技巧,即可通過話筒產生強大的感
染力,更加接近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化特征,使演唱如訴說般親切感人。
目前,有大量的通俗歌曲作品在演唱中,都運用了這種技巧,特別是抒情性歌曲,則更多地運用了聲伴氣技巧。像大家熟悉的席琳迪翁演唱的《泰坦尼克號》主題歌《Myheartwillgoon》第一樂段幾乎每句的演唱都有此種技巧的運用,使人們聽后為之震撼。
一般來說,要依據(jù)作品的風格、情緒恰當?shù)剡\用聲伴氣技巧來演唱。如徐懷鈺的《我又不是沒愛過》、陶晶瑩的《太委屈》、任賢齊的《我是一只魚》、莫文蔚的
《盛夏的果實》、蕭亞軒的《上鉤了》、那英的《不管有多苦》等,演唱中有的是整段的以聲伴氣為主,有的是在個別字的演唱上強調聲伴氣狀態(tài)。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考生如需獲得更多聲樂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唯學網是一個大型的教育培訓平臺,各種不同形式的教育資訊內容與考試信息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