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內(nèi)容體系與分類
稱中國學術為國學,這里的國即本國之意,學是學術之意,國學是本國學術之意!皣鴮W即中國固有的或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這一涵義經(jīng)過近代學者的使用,已成為“國學”的通常定義。如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國學”一詞的解釋就是沿用了這樣的定義:“稱我國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边@可以說是自清末民國初至今,一直沿用下來的比較通用的定義。
國學的內(nèi)容范圍,前人多以中國傳統(tǒng)的四部分類來列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是古代書籍的分類,但也反映了對書籍所承載的學術的一定分類。
近人章太炎1922年講《國學概論》時,明確把國學的本體內(nèi)容分為經(jīng)學、哲學、史學、文學,這也是從四部借鑒而來,雖然子部并不都是哲學,集部也并不都是文學?梢娝膰鴮W講法已把四部的書籍分類概念轉換成學術分類的概念,而且使用了近代的學術概念來表達國學的主體內(nèi)容。
另外,章太炎晚年《國學講演錄》,分為小學略說,經(jīng)學略說,史學略說,諸子略說,文學略說,把國學的內(nèi)容分為五大類,這一分類也主要是參照傳統(tǒng)經(jīng)史子集四部的分類而來,但又不拘于四部。其實小學在傳統(tǒng)分類中屬經(jīng)部,章太炎重視小學,認為音韻訓詁的小學是治國學的基礎,故獨立為一類,不再從屬于經(jīng)學。其實,從體系上說,小學是治學的方法,和經(jīng)史子集并不能并列。章太炎的分類是基于重視國學研究的角度。
我們今天講國學,應先依照傳統(tǒng)的書籍分類與體系加以介紹,而后可以做國學內(nèi)容分類的說明。
一、
古代中國典籍的分類不完全等同于知識學術的分類,但書籍的分類也是從書籍的內(nèi)容進行分別的,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對知識、學術的分類。中國學問知識的傳統(tǒng)分類有兩個主要代表,一個是《漢書.藝文志》,一個是《隋書.經(jīng)籍志》,前者是六分法,后者是四分法。
漢哀帝時劉歆寫成《七略》,把當時皇家藏書作了分類整理,班固作《漢書.藝文志》,采用了《七略》的分類體系及其說明。《七略》中的輯略是綜述學術源流緒論,班固未加采用,其余六略三十八種是分類體系,這就是六分法:
一、六藝,有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jīng)、小學,共9類。六藝略結語稱:“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可見這里所說的六藝即是六經(jīng)。
二、諸子,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nóng)家、小說家、縱橫家,共10家!吨T子略》結語稱:“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癞惣艺吒魍扑L,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jīng)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浇袢ナゾ眠h,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其實子可以是家,但家不一定是子,而這里把“子”和“家”混同,如“小說家”列入諸子,可導致任何“家”皆可以入于“諸子”之類,為后來的子部內(nèi)容脫離諸子,而收入許多雜家雜類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詩賦,有賦三種,及雜賦、歌詩,共5種。結語稱:“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愿形镌於,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
四、兵書,有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共4種。
五、數(shù)術,有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共6種
六、方技,有醫(yī)經(jīng)、經(jīng)方、房中、神仙,共4種。
六大類共38種。在《七略》的六分法的分類中,兵學、醫(yī)學、占卜,與經(jīng)學、子學、文學并立,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當時知識體系與書籍數(shù)量分布的狀況。
《七略》的六分法中,六藝相當于后來的經(jīng)部,諸子相當于后來的子部,詩賦相當于后來的集部,只是當時還沒有史部,也說明這個時期的文化中,史學書籍還沒有兵書、數(shù)術、方技的書籍來得多而重要?梢姡瑫姆诸愂且砸欢〞r代書籍的數(shù)量分布為基本依據(jù),蓋漢代史學書籍還不夠多,故不以立為一類。所以書籍的分類和知識的分類在出發(fā)點上就不是同一的。當然,不同時代的知識生產(chǎn)狀況不同,也會隨著文化發(fā)展而變化。
二、
再說四分法。魏晉以后,歷史、佛經(jīng)、文學的文獻增多,而古代科技發(fā)展較為緩慢,漢代《七略》的六類分類方法已不能適應書籍分類需要。魏晉的鄭默、荀勖(音序)進一步收集文獻圖書,鄭著《魏中經(jīng)簿》、荀著《中經(jīng)新簿》,將群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甲為六藝等,乙為諸子等、丙為史記等,丁為詩賦等,次序為經(jīng)、子、史、集,初步形成了后來四部分類的體系。李充以經(jīng)、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對圖書進行了整理編目。與漢代的《七略》相比,此種分類把《七略》六分法的后三部分兵書、術數(shù)、方技并入了諸子的部分,表明這部分書籍當時已不占重要地位;而把“史記”獨立出來為單獨的一部,突出了史學書籍的重要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唐初官修的《隋書.經(jīng)籍志》中,雖然在具體類別上沿襲七略,但在總的部別劃分上,以經(jīng)、史、子、集四者命名分部,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書籍分類中的地位,也進一步提高了史部的地位。此種作法雖有其合理性,較大的問題則是把在《七略》中獨立的兵書、術數(shù)、方技并入了諸子,使諸子類變得很繁雜,很多并入其中的科技類書籍與諸子并無關系。最后,清朝編輯《四庫全書》時,也是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表明經(jīng)、史、子、集分類法自隋唐以來居于主流地位。
《隋書》經(jīng)籍志中的四部分類如下:
經(jīng):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jīng)、論語、緯書、小學;十類。
史: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十三類。
子: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兵、天文、歷數(shù)、五行、醫(yī)方;十四類。
集:楚辭、別集、總集;三類。
以上共四部四十類,子部最雜,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亦早指出此點。
此外又有:
道經(jīng)(附):經(jīng)戒、餌服、房中、符箓;(均不列書目)
佛經(jīng)(附):大乘經(jīng)、小乘經(jīng)、雜經(jīng)、雜疑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
道、佛書共十五類,加上四部的四十類,共五十五類。
清代的《四庫全書》,沿用了《隋書》經(jīng)籍志的四部分類法而略有變化:
“經(jīng)部”,即經(jīng)學,經(jīng)部之下又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jīng)、五經(jīng)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四書列為經(jīng)部,顯示了宋以后的經(jīng)典變化,是很有意義的。
“史部”即歷史,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官職、政書、目錄、史評等十五類。
“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nóng)家、醫(yī)家、天文算法、術數(shù)、藝術(書畫)、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共十四類。《隋書.經(jīng)籍志》把兵書、術數(shù)、方技并入了諸子,已經(jīng)使得諸子類變得繁雜,《四庫全書》更把佛、道典籍并入了子部,使子部的問題更加突出,雖然這種做法并不是始于四庫全書的。
“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五類。共四十四類。
《四庫全書》,類別廣泛,書籍浩如煙海,幾乎囊括了古代學術文化的全部。但在四部分類上,子部的兩大問題(科技類、宗教類的并入)已十分明顯。
為了便于學習,近代梁啟超曾提出“國學入門書要目”,便于學習者確立國學的根柢。他的最基本書目也是依據(jù)四部的思路:
經(jīng)部:《四書》、《易經(jīng)》、《書經(jīng)》、《詩經(jīng)》、《禮記》、《左傳》;
子部:《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史部:《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集部:《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
這些便是他認為最基本的國學典籍(書目前的經(jīng)史子集部名是我們所加)。他說:“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皆須一讀,若并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三、
以上是依中國傳統(tǒng)書籍的四部分類及其呈現(xiàn)的中國學術的范圍。不過,近代國學大師已經(jīng)不完全按照傳統(tǒng)書籍分類的四部說明中國學術的范圍。如章太炎的《國學講演錄》,不再執(zhí)著于四類的分法,認為國學內(nèi)容分五類: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文學;不僅在四部外增加了小學,也把集部直接提煉為“文學”。他在《國學概論》中則表示,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主體內(nèi)容是以經(jīng)學、史學、哲學、文學四大類為主,這是把子學直接提煉為“哲學”、集部直接提煉為“文學”。這些都對傳統(tǒng)的四部觀念從國學內(nèi)容的角度作了近代學術化的詮釋和改進。
圖書的四部分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主流學術的分類觀念,但因四部本是書籍的分類,不僅從學術知識的分類角度來看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就其沿襲的分類概念本身也不盡合理。據(jù)前面所說看來,其中問題最突出的是“子部”。從概念來講,“子”本是諸子學,但先秦以后,墨家、名家、法家等皆已斷絕,漢代雖還保存不少諸子的書,實際仍在傳承的子學唯剩儒道兩家,所以“諸子”的概念已經(jīng)不能貫通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稘h書·藝文志》已經(jīng)把“諸子”向“百家”轉變,而魏晉以后的子部內(nèi)容越來越繁雜,名實混亂,問題最多。
與子部相關的大問題有二:
一是如何安排宗教類的書籍!端膸烊珪钒逊鸬懒腥胱硬,并不合理,因為佛藏、道藏唐宋以后已經(jīng)成為獨立浩大的典籍體系,成為專門的知識部類。而且佛教、道教也不是“諸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魏晉時期佛教、道教書籍的開始大量增加,在書籍分類中也產(chǎn)生影響,并占據(jù)了獨立的地位。如梁阮孝緒編《七錄》,“一曰經(jīng)典錄,紀六藝;二曰紀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述錄,紀術數(shù),六曰佛錄,七曰道錄”!镀咪洝吩诮(jīng)、史、子、集四部外加了佛、道二錄,反映了佛教、道教書籍急速增多的事實,也提示出國學內(nèi)容分類需要有所變化,用今天的話來說,即在經(jīng)學、史學、哲學、文學四大類外再加宗教類的合理需求。《隋書》經(jīng)籍志中的四部分類后面,又附加了道經(jīng)、佛經(jīng),顯然也是關注到佛、道經(jīng)典書籍的規(guī)模數(shù)量和獨立地位!端膸烊珪偰俊纷硬酷尲翌愋⌒蜃⒁獾健镀咪洝泛汀端鍟そ(jīng)籍志》的作法:“梁阮孝緒作七錄,以二氏之文別錄于末;隋書遵用其例,亦附于志末,有部數(shù)卷數(shù)而無書名。舊唐書以古無釋家,遂并佛書于道家,頗乖名實。然惟錄諸家之書為二氏作者,而不錄二氏之經(jīng)典,則其義可從。今錄二氏于子部末,用阮孝緒例;不用經(jīng)典,用劉煦例也。諸志皆道先于釋,然魏書已稱釋老志,七錄舊目載于釋道宣廣弘明集者,亦已釋先于道,故今所敘錄,以釋家居前焉!(《四庫全書總目》,1236頁)其實《隋書》并不是把佛道書附于子部之末,而是把佛道書附于四部之外,故《七錄》和《隋書》中佛、道書都有獨立的地位。而《四庫全書》不僅把佛道書錄于子部之中,而且佛道之書也沒有相對獨立的類目,比起《七錄》和《隋書》來就更不合理了。
二是如何安排科學技術的知識。《隋書.經(jīng)籍志》和《四庫全書》把人文社會知識與自然科學書籍混和在子部之中,顯示出對科學技術的不重視,這是當時科技知識發(fā)展緩慢造成的限制;而在《漢書》藝文志中屬于科學技術的部分另為獨立,不與諸子混雜,從知識內(nèi)容分類的角度看,應是比較合理的。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算學、醫(yī)藥學、農(nóng)學等十分發(fā)達,應在分類中有自己獨立的部類地位。
以上主要講的是書籍的傳統(tǒng)分類的問題。從書籍分類轉回國學內(nèi)容,考慮到以上所說,如果我們像章太炎一樣,用現(xiàn)代的學術語言表達我們對國學內(nèi)容的分類的理解,那么,參考《漢書.藝文志》、《七錄》以及《隋書.經(jīng)籍志》的書籍分類作法,可楷定經(jīng)學、哲學、史學、文學、宗教、科技六部為國學內(nèi)容的主體,庶幾可以較合理地成為中國古代知識的主體分類。其中哲學主要是儒家和其他各家思想,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科技即包括兵學、農(nóng)學、醫(yī)家、天文、算法、術數(shù)等。就學術分類與書籍分類的對應關系來說,經(jīng)學對應于經(jīng)部書籍,史學對應于史部書籍,哲學對應子部書籍一部分,文學對應集部書籍一部分,宗教對應于佛經(jīng)道經(jīng),科技對應于天文數(shù)術類書籍。至于主體內(nèi)容之外的枝干細節(jié),就不在這里細數(shù)了。
嚴格的說,國學知識體系包羅廣大,如張岱年先生所說:“總起來說,中國傳統(tǒng)學術包括哲學、經(jīng)學、史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以及宗教、藝術等。其中自然科學有天文、算學、地理、農(nóng)學、水利、醫(yī)學等,這些都是國學的內(nèi)容!(《國學叢書序》)而今天我們向一般社會大眾概括介紹的“國學”內(nèi)容,則是關注其主要部分,并不是巨細無遺的介紹。當代的國學介紹,又是根據(jù)當代社會文化的需要,如主要是介紹其歷史人文的部分,對科技、藝術的部分一般就不作介紹了。
同時,介紹國學主要內(nèi)容時可以參照傳統(tǒng)書籍的四部分類,但參考四部分類只是一種方便,不必全拘泥于傳統(tǒng)四部的分法。如《四庫全書》子部書籍中兼有儒、釋、道,前面已經(jīng)說過這是不太合理的,改良的辦法如上所說,是把釋、道二家移出子部,另為獨立之宗教類,子部中保留儒家等各家作為哲學類。于是,基于這個思路,如果不考慮科技的部分,則可以說國學的主要內(nèi)容是經(jīng)學、史學、哲學(思想)、文學、和宗教五大部分,而不是章太炎所說的五個部分。這個辦法的特點是既增加了宗教的獨立部分,仍包容了經(jīng)、史、子、集的主體結構形式于其中。
當然,今天介紹國學內(nèi)容可以有許多方式,如若著眼于學術文化,則也可以經(jīng)學、史學、文學、儒學、道學、佛學六大部分來構成國學的內(nèi)容主體。經(jīng)學、史學、文學可對應于四部的經(jīng)史集三部,儒學、佛學、道學則對應于四部的子部。在這里四部的基本內(nèi)容都仍保有,只是結構形式有所改變。儒、釋、道本來即是子部的主體,占了子部思想類的絕大部分,而把儒、釋、道獨立出來,使得中國古代學術中所謂三教(儒釋道)的結構得以明確展開,有利于學術文化的呈現(xiàn)。至于國學展館的設館,在注意保有國學內(nèi)容主體的情況下,也不必與學術的分類完全相同,而需要根據(jù)展陳目標進行綜合、具體的考量,加以安排。
來源:廣東省國學會
以上是關于國學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國學信息,第一時間了解國學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wǎng)國學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